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2020年度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年报

2021-03-31 11:27:03 来源:
分享:

一、学会工作概述

202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继续优化学会治理结构和方式,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依法、照章、民主办会,建立分权制衡的治理结构,实现了作为无挂靠、无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科技社团的自主、自立、自强和自律运行。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强化政治引领,保证学会发展政治方向。建立学会党建三级组织架构,落实党建工作全面覆盖;落实从严治党,着力构建学会党建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党建强会计划。大力传承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

截止到202012月底,个人会员达到了24, 616; 单位会员由35个增加到46个。学会通过多元化信息手段,服务会员的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推选优秀科技工作者参评各种奖项,并大力支持培养青年人才。全面落实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办公会等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规范分支机构管理,1120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新成立机械循环支持分会

202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40周年庆顺利召开。20201121日,大会在北京盛大开幕,秉承医工融合发展,创新引领未来的主题,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线上为主的方式,将学术交流、技术转化、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吸引了政、产、学、研、医等各界的关注,线上观看达10余万人次,现场参会200余人。

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挥学会人才和专家优势,与产业搭建协同创新赋能组织,深度参与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智库+联盟双轮驱动工作机制,成立医药健康科技服务团。即:融合医药健康领域科技专家形成专家智库,搭建5个产学研创新平台,服务科技经济,双轮驱动发展,为地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发挥学科优势,助力科学防疫抗疫。学会积极发挥学科和组织优势,向中国工程院提交两份有关疫情防控政策建议,汇编《新冠肺炎每日报告》,快速研发新型检测设备和试剂,承担了新型全方位功能型头面部防护装置研发任务,首款新型无源防护且不伤脸的头罩获得药监部门批准。广大会员和单位会员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第一时间紧急成立了覆盖研发、生产、售后、临床培训的全国健康安全应急指挥小组,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指导企业进行复工复产工作,针对新冠疫情防控开展应急科普工作。

积极推进科创中国建设。一是首次跨学科、跨学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组织近百余名院士专家,分赴10余城市开展技术服务,为多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强化跟踪落实、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建立学会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使智力引进、项目落地和技术服务有载体、有渠道、有平台,搭建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

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继续打造学会精品科普活动——健康科普行活动,组织线上学术科普讲座、科普视频,深入探索与各媒体和专业传播团队合作,开发优质科普视频或图文材料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宣传模式。制作并传播《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荡》《高原医学防护知识》《医疗器械科技前沿动态》等科普宣传材料。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活动。参与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亚太区工作组会议,IFMBE理事会工作会议等国际会议。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成功举办了第42届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EEE) 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国际年会(EMBC2020)的其中分论坛。

 

 

二、组织架构

(一)组织机构

 

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是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行使以下职权:

1)制定和修改章程;

2)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候任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和监事会;

3)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5)决定名誉职务的设立和人选;

6)决定终止和其他重大事宜。

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接受会员代表委员会的监督。本会试行三理事长制度(即前任理事长、现任理事长、候任理事长)。经会员代表大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理事长、候任理事长、副理事长。三理事长应由本学科中的专家担任。

理事会行使职权:

1)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2)选举和罢免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候任理事长、理事长,聘任、解聘秘书长;

3)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理事会换届改选工作;

4)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5)负责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6)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7)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8)领导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9)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10)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常务理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特殊情况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办事机构是理事会领导下,授权秘书长具体负责的常设专职业务机构。

分支机构是本会根据开展活动的需要,依据业务范围的划分或者会员组成的特点而设立的专门从事本会学术活动的机构,是本会的组织基础。

(二)领导机构

理事长:曹雪涛(院士)

候任理事长:胡盛寿(院士);前任理事长:樊瑜波

副理事长:程京(院士)、顾晓松(院士)、王广志、王国胜、赵毅武、

尧德中、万遂人、池慧(女)、韩金祥、郑海荣(回)

秘书长:池慧(女)

 

(三)监事会

监事长:姜宗来

副监事长:赵大哲

监事:顾汉卿、奚廷斐

(四)分支机构

规范分支机构管理。根据社会组织最新规定,进一步完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分支机构财务管理办法》 ,召开举办分支机构负责人及业务人员培训会议,做到专兼职人员认真履职,从而进一步发挥分支机构在学会中的核心作用。20201120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新成立机械循环支持分会

学会分支机构名单:医学物理分会、生物材料分会、人工器官分会、医学超声工程分会、心律分会、临床医学工程分会、生物电磁分会、中医药工程分会、医学图像信息与控制分会、生物力学分会、生物信息测量分会、生物医学传感技术分会、血液疗法与工程分会、体外循环分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肿瘤靶向治疗技术分会、特种医学工程与卫勤装备研究分会、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分会、数字医疗与医疗信息化分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医学神经工程分会、健康工程分会、体外反博分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透析移植分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精确放疗技术分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分会、康复工程分会、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医学检验工程分会、免疫治疗工程分会、医学影像工程与技术分会、机械循环支持分会。

三、党建工作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强化政治引领,保证学会发展政治方向。建立学会党建三级组织架构,落实党建工作全面覆盖。进一步优化由理事会党委、秘书处党组织、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构成的学会党建工作三层组织架构,执行好理事会党委对学会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负主体领导责任,秘书处党组织对学会落实有关规定精神负战斗堡垒责任,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对科技工作者负团结凝聚责任

20208月,学会完成理事会党委换届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学会决策层发挥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同时,作为首批试点学会,完成理事会党委分类试点工作。同时完成秘书处党支部换届工作

落实从严治党,着力构建学会党建制度和工作机制。学会根据中央精神及时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章程。按要求修订了章程并经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无记名投票、报送中国科协、民政部审核,通过了章程的修订。

根据中国科协有关精神,为规范学会党委委员设置和优化党委职责,学会完善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党委办事规则》(试行)。为规范分支机构党的工作小组工作,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和质量,学会出台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工作小组工作规则》。

积极开展党建强会计划。结合学会业务工作,由理事会党委牵头成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专家服务团,积极协调本领域专家人才科技资源,组织专家及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专家服务团走访调研、科技咨询、学术活动等,面向战略发展区域和科协重点合作区域,助力医药健康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转化、产业发展及应用推广。

大力传承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学会通过宣讲报告、线上云课堂等多种形式宣传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举办两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线上宣讲活动:分别由姜宗来教授和张西正教授宣讲,宣讲题目分别为《学科交叉 奋发有为》、《不忘初心砥砺行 筚路蓝缕薪火传——从事生物力学研究工作的感悟》。受众人数达5, 000余人,收效良好。

四、学会的主要工作

(一)智库及决策咨询

继续做好承接国家药监局创新审评工作。积极组织专家审查会。2020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审评中心20202月开始暂停了创新医疗器械专家审查会。至2020318日,学会积极配合审评中心复工复产,克服重重困难,与审评中心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制定并不断完善线上专家审查会流程, 并将前期积压的创新产品审评全部在时限内召开专家审查会。至20201130日,共组织召开专家审查会110次,审评创新产品111项,审批优先产品9项。

输送提供专家资源。随着医疗器械创新不断深入,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涉及的专业方向越来越广,现有的专家资源已不能满足审评需求。针对每个创新产品,学会能及时推荐专业方向符合的专家参加审查会。为了提高专家会审评专业水平,让专家会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学会充分发挥学会资源优势,密切联系并积极推荐工程专家和临床专家,不断丰富审评中心的专家资源,为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做出了学会应有的贡献。

加强宣贯工作。202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邀请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徐局长进一步肯定了学会的工作。同时大会还特设新冠疫情防控与中国医疗器械发展战略,邀请审评中心项目部吴琨部长做了题为疫情防控所需医疗器械应急审评及管理政策介绍。吴部长详细介绍了新冠疫情下国家局的应急审评情况、管理政策以及获国家局应急审批上市的医疗器械情况。

(二)学术交流

加强学会品牌学术会议建设,扩大学会影响力。本年度共组办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26场,现场参与人数一万余人次,线上参与人数十万余人。

“202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40周年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池慧主持开幕式并宣读了中国科协发来的贺信;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发表讲话,回顾总结了学会40年来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国家药监局副局长徐景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就助力科技创新,强化监管创新提出了新期待。大会瞄准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创新发展的四个面向,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着眼学术前沿发展,聚焦医疗器械创新。学会副理事长胡盛寿院士、学会副理事长程京院士分别做了题为智慧医疗——离我们很近,也很远面向中西医,守正加创新的主旨报告。

大会还组织了25个专题论坛,围绕新冠疫情防控与中国医疗器械发展战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国产放疗新技术、体外诊断新技术和发展趋势、神经工程与类脑智能、生物感知与智能信息检测及处理、新常态下全民健康的挑战与应对、医学物理创新发展、康复工程新进展与新趋势、医学人工智能软硬件融合发展与应用、干细胞工程技术、医工融合中的生物力学前沿问题、纳米诊疗技术与医学应用、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医学图像与人工智能、生物电磁学的发展与挑战等方面展开研讨,堪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界的学术盛宴。

深入开展基层体外循环医生的水平,开展体外循环基础和模拟培训班。组织陕西,甘肃和青海三个省份17家医院,共46人参与体外循环培训班,通过生理驱动型模拟装置完全仿真临床实际,以直观、客观、真实、全面的场景设计为学员提供系统性体外循环意外处理的绝佳学习机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科普活动

针对新冠疫情防控开展应急科普工作。今年疫情期间,学会积极配合相关部委做好调研、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更是在医用防护物资供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连日来,学会秘书处不断优化群内物资供需信息统计管理,及时统计规范信息发布,致力于打造依法合规、便捷高效的公益性供需交流平台,尽心尽力为各方提供服务。发布《防疫抗炎工作情况简报》共七期。

学会常务理事(前任副理事长)李兰娟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同时也是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118日赴武汉现场了解疫情,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多次在电视上从专家视角解答疫情防控和治疗问题。学会副理事长程京院士通过网络接受中新网采访中强调精准诊断的重要意义。学会从新冠病毒检测方法、检测难点、检测仪器设备的关键性作用;与2003年发生的非典相比,疫情防控有哪些不同等方面答记者问。提出新冠疫情防控亟需快速、自动化、抗感染仪器设备。

利用互联网+医疗远程直播新冠肺炎的影像诊断及技术讲座,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力量。学会朱文珍教授组织撰写2019-nCoV肺炎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初探。

为有效保护防疫一线医护人员,依据皮肤病学专业特点,按照防疫急需、实用简捷的原则,从皮肤损伤的症状表现入手,组织编写了《医用防护装备易引起的皮肤损伤及处置措施》,献给全力战斗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人工器官分会蒋华委员换个角度解读新冠疫情数据春的希望。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从新冠疑似和确诊病例的数据以积极向上的角度让人们看到的希望。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设计制作了《穿脱简易防护服科普视频》。

《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荡》系列漫画作品主要面向大众科普介绍啄木鸟头部解剖结构、啄木鸟头部抗冲击生物力学机制的研究进展。作品形式为双面精装绘本,共包含3个系列,分为上中下册,每个系列一册,每页均有简洁的配文,并通过线上线下途径广泛宣传。

开发《高原医学防护知识》科普动画三集。科普特殊的高原环境导致当地人群呼吸、心血管和脑血管等疾病发病率等医学知识。设计制作了《人体血液循环》和《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中的应用》的科普视频。

学会继续打造学会精品科普活动——健康科普行活动。组织线上学术科普讲座、科普视频,深入探索与各媒体和专业传播团队合作,开发优质科普视频或图文材料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宣传模式。今年学会组织了《ECMO体外生命支持》科普云讲堂活动,共计8个讲座;《生物力学》科普云讲堂《骨质疏松症的运动防治》讲座。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活动。参与国际医学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亚太区工作组会议。2020IFMBE亚太区工作组会议于611日,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副理事长、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郑海荣研究员代表学会进行了工作汇报,并提出申办2023年亚太区学术会议(APCMBE2023)。学会积极组织筹备,并提出申办APCMBE2023,最终经过申请、答辩、投票,最终成功申办2023年亚太区学术会议(APCMBE2023)。会议时间暂定为20234月,地点暂定为上海。

参与IFMBE理事会工作会议。1017日,参加2020IFMBE理事会工作会议,2021年世界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大会(WC2021)由于疫情原因,将延期至2022611-17日,更名为“2022年世界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工程大会”(WC2022), IFMBE所有领导本届任职自动延期至2022年,2022-2025届内执委任职选举将在WC2022进行。学会将积极筹备执委任职竞选工作并计划在WC2022大会上承办分论坛,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并真正的逐步走入世界一流学会的行列。

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2020719日,成功举办了第42届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国际年会(EMBC2020)其中的分论坛。EMBC2020会议主题覆盖面宽广,与会者众多,分会场多达百余个,呈现了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领域蓬勃发展的学科百态。学会承办的分论坛原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办,受新冠疫情影响,改为线上进行。在共计100余个分论坛申请中,经过层层评选,学会承办的论坛成为19个入选分论坛之一;改为线上会议后,成为11个入选分论坛之一,其中5个分论坛因未能达到基本注册人数而被会议方取消,该论坛成为仅剩的6个分论坛之一。

论坛主题为可穿戴健康监测中的特征工程与计算智能。邀请 7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可穿戴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主题报告,并吸引了来自海内外43位注册参会者,参会人数名列前茅。本次分论坛主题新颖,内容丰富,报告精彩,参加者踊跃,无论是参加人数还是外籍参会者注册比例都超出预期,会后国内外各嘉宾纷纷发信表示感谢,并对我们的分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此次分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提升了学会的国际影响,拓展了今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空间。

推荐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任职的数量和履职情况。学会自1986年正式加入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联合会(IFMBE)以来,多位学会专家先后在执委层以上任职。其中蒋大宗教授(1988-1994)、杨子彬教授(1994-2000)、刘德培院士(2003-2009)、樊瑜波教授(2012-2015)先后当选IFMBE执行委员;林康平教授(2015-2022)当选为秘书长。学会将积极筹备下届的执委竞选。

今年,为庆祝国际医学物理与工程科学联盟(IUPESM)成立40周年,以及IUPESM被接纳为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正式成员20周年,202011月,IUPESM在全球遴选出全球58位对医学物理和医学工程科学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学会原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学院研究所刘德培院士、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胡逸民教授和学会理事林康平教授获此殊荣。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并极大地提高我国专家在相关领域的话语权。

(五)技术经济融合

发挥学会人才和专家优势,与产业搭建协同创新赋能组织,深度参与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智库+联盟双轮驱动工作机制,成立医药健康科技服务团。即:融合医药健康领域科技专家形成专家智库,搭建5个产学研创新平台服务科技经济,双轮驱动发展,为地方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一是转化对接。开展医药健康方面的联合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性技术推广等高质量科技类公共服务。二是高端研讨。与地方政府联合举办针对医药健康产业高端产品核心技术研讨活动,并提炼形成成果报告。三是智库报告。针对国内医疗及健康的重大产品及重点研发方向,通过实地调研,跨界组建高端智库研究团队,进行分析与研讨,形成重点产业区域的高端智库研究报告。四是宣讲培训。针对医疗专业法规与标准,精心遴选专家,开展系列线上线下宣讲活动,编制培训手册,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医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五是协同创新。组建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赋能组织的建设(如:产业联盟、会企联合体、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以项目与成果为纽带,力求实体化运营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积极推进科创中国建设。积极开展服务科技经济融合主要工作成效有:一是首次跨学科、跨学会开展技术服务工作,针对深圳、天津、苏州等地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问题,组织院士专家开展实地调研、技术对接、成果转化等服务活动,初步搭建起医药健康团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平台;二是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组织近百余名院士专家,分赴深圳市、天津市、苏州市、七台河市等10余个市开展技术服务,为多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强化跟踪落实、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建立学会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签订合作协议5项,使智力引进、项目落地和技术服务有载体、有渠道、有平台,搭建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具体包括:

  1. 学会智库开展科技服务

智能产前超声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学会专家一致认定:

项目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将人工智能理论方法与产前超声诊断需求相结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从动态影像中自动定位标准切面这一新的研究方向,突破了标准切面自动定位、生物参数自动测量、切面质量控制等多项智能产前超声诊断标准化关键技术。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 项,在IEEE Trans.MIMedical Image Analysis 等医学信息和医学影像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 篇,其中标准切面论文为高被引用论文。

面向基层医疗机构的低成本健康创新技术及集成应用科技服务团专家一致认定:该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研制了面向低成本健康的健康云平台HCloud;研制了低负荷的医用级生物医学传感硬件系统,其中电测量模拟芯片是国内首款商用的医学传感芯片;提出了非线性、非参数的数据挖掘与疾病风险建模方法;部分技术例如基于健康云HCloud的多模态体征信息计算技术和医用级生物医学传感硬件系统的综合技术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成果致力于服务基层、惠及民生,促成了全国村级设备升级换代,已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在全民健康中的应用推广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2.会地联合开展研讨活动

1010日,第三届医疗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人才交流会在绍兴举办,活动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共绍兴市委人才办、绍兴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检验工程分会、绍兴市医学会、绍兴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绍兴分院承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与绍兴市各部门领导、医生代表以及医疗器械企业代表共聚绍兴,共话创新、共谋发展。

本次活动荟聚行业专家学者、医疗器械行业代表及临床医生等围绕生命健康话题,共商医疗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大计。活动邀请了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田亚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康熙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张青云、绍兴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张丽红、绍兴市中医院检验科主任沈建成、绍兴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丁泳、绍兴市第七医院检验科主任凌迎春、绍兴普施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余波等专家学者,分别作了《大型综合医院生物样本资源库的构建及对体外诊断研发的支撑》《中国体外诊断技术平台发展现状与组学转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HE4ROMA的临床应用和多中心研究进展》《新型肿瘤标志物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前列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胃癌与PGI PGII》《微流控血凝新技术》主题报告。

3.汇聚资源共建创新组织

20207月,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按照《中国科协2020年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省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有关文件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资源向长三角生物医药领域集聚,合作创建产业生态服务平台,推动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学会与苏州市科协、苏州高新区科协、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共同设立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

9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成为首个在苏州市落户的全国学会经济融合工作站。以此为机遇,学会将与苏州市实现长期战略合作,打造学会和地方合作的样板,推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表彰奖励

表彰举荐优秀科技工作者。采用会员自荐与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选拔优秀科技工作者,向政府和社会各界举荐人才。学会推荐的程京院士荣获创新争优奖。学会还积极推荐青年女科学家奖、最美科技工作者、谈家桢奖等候选人10余名(项),进一步激发了会员热情,提升了学会影响力。

(七)人才培养

大力支持培养青年人才。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学会申请青年托举人才第五届项目,并获得1个名额的支持(清华大学 李翀)。依托青托工程,学会也实施了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开展了对32岁以下青年人才的托举培养工作,对处于科研黄金期的青年人才的成长模式进行探索,以便建立与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点相适应的、可复制的青年人才培养体系。

五、会员服务

以高质量会员服务提升学会的吸引力,不断扩大会员规模。截止到202012月末,个人会员达到了24616名。单位会员由35个增加到46个。今年,根据民政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关于加强非军队主管的社会团体涉军事项管理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军政〔20191071号文件要求,学会组织本系统会员对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涉军人员和单位信息上报,对未按要求办理批准函的会员给予退会处理,共退会1800余名会员,受此影响学会注册个人会员由2019年底的24700人有所减少。

六、学术期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期刊为《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20年全年共出版6期,共刊文96篇,其中论著60篇,特约综述22篇,研究简讯14篇。收到投稿300余篇,录用率约30%。编辑部坚持严格三审三校制度,坚持严格的稿件退修制度和通读制度,在学术和编校上保质保量。刊发的论文中,图像处理、神经工程、生物医学信息、信号处理等方向的论文势头不减,与人工智能、影像组学相关的论文投稿量持续增加。继续入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在入选三核心的期刊中继续保持影响因子领先。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全年发表经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心房颤动中国共识”1篇,“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1篇,述评1篇、专家笔谈6篇、指南解读1篇;开设心房颤动研究进展、心房颤动研究2个专栏;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心律失常心电表现、生理性起搏新技术、心脏起搏研究、综述、心电散点图研究、心电新技术、心电散点图、诊疗经验介绍、研制与开发、研究简报、病例报告等共发表论文145篇。全年6期按时出版。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为本学科国内唯一期刊,编辑委员荟萃了全国血液流变学著名专家,具有学术权威性。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20年共收到论文270 篇,发表论文143 篇,各类基金论文32 篇,其中国家自然基金论文11 篇。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文版》发表的论文许多都是有创新,有突破性,经过众多专家仔细审阅以保证文章的正确性。同时鉴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现的特点,论文的选择原则遵循不仅鼓励基础理论研究,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论文,以及临床应用价值较大的论文,都应给予刊登考虑的原则。特别是对学科发展有新的见解、不同见解以及有可成为新学科的生长点的论文。尤其今年新冠疫情在国内外蔓延的情势下,编辑部尽可能为相关主题作者提供绿色通道,由审稿专家快速审核,尽快发表。

七、组织建设

全面落实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办公会等会议制度和议事规则。换届后的第一年,完成换届后的各项备案工作,组织召开两次常务理事会议,组织1次理事会议。

推进办事机构职业化进程,规范学会秘书处管理制度,规范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秘书处日常工作质量。通过公开招聘,聘用秘书处专职人员1名。

加大财务信息化投入建设。为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现金收费、现场刷卡收费等传统收款方式、充分利用国家税务局电子发票的功能,开发对应软件,以现代化手段如信息公众号手机扫描开具电子发票、批量导入开具发票等解决财务工作中发票开具量大的问题。目前已制作完成二维码(微信、支付宝)收款功能,同时可申请形成电子发票;已完成微信公众号扫码开具电子发票功能;已完成批量开具纸质发票功能模块;已完成大量开具电子发票功能模块。

八、财务报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20年度收入 17,791,169.26元,其中:会费收入816,940元;2020年度总支出16,839,019.80

九、其他

办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三条5号邮编:100005

联系方式:010-65265035              010-65136537

十、大事记

1. 20201月,新冠疫情突至,学会及时宣传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性,广大会员都自觉投入到抗疫工作中去。学会常务理事、著名抗感染专家李兰娟院士看到武汉疫情的严重性,主动向有关部门建议:为防止疫情传播要禁止武汉人员外出,这为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武汉封城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 20201月,学会新成立的京津冀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中心积极投入抗疫器材的研发。在天津市药监局领导下,联合各方专家,用不到一周时间研发出正、负压环氧乙烷灭菌的具体工艺条件, 使抗疫器材灭菌符合行业标准的时间由15天缩短到了3~4天,为保障京津冀短缺的抗疫物资(口罩、防护服等)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3. 20202月,学会常务理事李兰娟院士及人工器官等分会许多临床专家,积极投入到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工作中。根据救治禽流感的经验提出早期抗病毒,注意防治并发感染,中期后注意清除炎性细胞因子” “重症患者宜用膜式人工肺替代呼吸机供氧等治疗方案。

4. 20202月,学会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入防疫器材的研发,程京副理事长带领其团队率先研发检测诊断新冠病毒核酸的检测试剂获得成功。医学检验工程分会也为多家企业产品上市服务, 为我国新冠病毒诊断试剂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5. 20202月,学会副理事长赵毅武所在企业为了改变我国防护新冠病毒传染和无菌外科手术口罩及 N95 保护口罩缺乏的现状, 投入大量资金,先后在北京、天津建立了现代化口罩生产企业,为保障京津冀地区防护新冠病毒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6. 221日,学会副理事长赵毅武作为纳通医疗集团负责人,向前往生产现场视察的李克强总理介绍口罩紧急生产情况。

7. 202023月,学会副理事长王国胜带领驼人集团公司,积极组织生产各种新冠病毒防护用器材,取得很大的成绩,针对一线新冠病毒防护要求的提高,组织研发全封闭防护服,取得药监局产品注册证,并投入到一线使用。

8. 20203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冠疫情期间考察副理事长程京院士实验室。

9. 2020315日,学会与深圳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关于建设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加快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10.20203月,为了保障临床防护使用安全、合理、科学,学会京津冀医器械创新驱动发展中心在天津市监督局领导下与多方专家合作编制医院系统不同区域使用防护用品操作规范,为科学配置防护用品,有效保护医护工作者防护安全做出了贡献。

11.20203月,为了保护新冠病毒防护用品的质量,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针对国内隔离衣为一类医疗器械无相应国标与行标,不能保证产品的安全、有效地使用等情况,为了提高防护新冠病毒效率和降低防护费用,使防护隔离衣有效用于临床一线防止新冠病毒传播一次性使用。联合天津药监局审评中心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美国、欧洲国家管理标准,制订了二项不同临床使用区域医用隔离衣的团体标准,为保障新冠防护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12.202047日,学会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推动京津冀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服务。

13.20204月,学会理事长曹雪涛主持召开理事会长办公会,会议对学会积极参与新冠病毒防治工作了阶段性总结,并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抗新冠病毒新型及高端防护用品的研究。例如:配合疫苗研制新型新冠抗体检测试剂、ECMO系统等装置。

14.20204月,学会医疗器械团体标准委会员为抗疫需要启动防护头套等六个抗护项目的团体立项编写工作。

15.20205月,在国家卫健委防疫专家李兰娟院士的指挥下,采用血液净化、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技术清除新冠病毒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写进了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新冠病毒传染治疗指导方案之中。

16.20206月,学会与河南省科协长垣市政府共同签订建立学会服务站与抗疫器材研究院协议。

17.2020710日,学会与苏州签订科技经济融合工作站合作框架协议。

18.20208月,王国胜副理事长领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封闭新型防护服项目获得全国2020年创新医疗器械评比二等奖。

19.20209月,在全国抗击新冠病毒表彰先进大会上,我学会绍兴工作站发挥的振德医疗器械公司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学会副理事长王国胜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副理事长程京荣获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20.202094日,学会与安徽滁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安徽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签定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合作协议。

21.2020919日,学会与日照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2.20209月,学会于河南省签署有关防护器材、检测器材的医疗器械战略协议。

23.202010月,学会前任理事长樊瑜波主持的治疗重症新冠患者 ECMO 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专项立项资助。

24.20201120-21日,“202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40周年庆”在北京成功举办。

1 共 1页 

  • 京ICP备10213657号 京公网安备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