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交融,领航未来:参加中国科协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绍兴)学习体会
李方周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24年度推荐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为期五天的 2025 年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 A 类活动,于 6 月 24 日至 27 日在绍兴展开。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一员,也是 2024 年经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推荐智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获得者。从次经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推荐参与本期研修,我始终带着“探寻科技与家国的联结、寻找专业与时代的共鸣”的初心投入其中,如今回望,满心都是沉甸甸的收获与绵长的思考。
初到绍兴,这座浸润着 2500 多年历史的城市便给了我强烈的冲击。开班仪式上,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谢国民提及的“人文荟萃、发展强劲、创新活力”三个特质,起初在我看来只是对一座城市的概括,可随着研修的深入,这些特质逐渐化作具象的画面,融入了我的认知。尤其是“来绍兴 才尽兴”的人才生态品牌,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 —— 从后续走访的企业到接触的创新平台,处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科技人才的尊重与渴求,这种氛围让每一位参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都心生暖意,仿佛找到了可以安心扎根、肆意生长的土壤。
之江院士讲坛上,周成虎院士关于“低空遥感与低空经济”的报告,看似与我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相去甚远,却给了我跨学科的启发。周院士提到“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为产业发展提供精准支撑”,这让我联想到生物医学工程中“产学研用”的协同 —— 我们研发的生物材料、医疗设备,不也需要像低空遥感那样,实现从实验室数据到临床需求的“精准对接”吗?比如我们正在攻关的可降解血管支架,既要考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如同遥感技术的精准度),又要适配不同患者的临床场景(如同低空经济的多元应用),唯有打通“基础研究 - 中试转化 - 临床应用”的全链条,才能让技术真正惠及患者。这种跨领域的思维碰撞,让我跳出了单一学科的局限,开始思考如何借鉴其他领域的协同模式,破解生物医学工程成果转化的瓶颈。
红色根脉的铸魂之旅,是此次研修最触动心灵的部分。我们走进周恩来纪念馆,在泛黄的史料与无声的影像中,重温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感受他“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豪迈。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研究者,我们的“崛起”或许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每一次实验数据的精准、每一项技术突破的踏实 —— 就像周总理毕生践行 “为人民服务”,我们的科研,终究是要为人民的健康服务。随后走访鲁迅故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精神,与竺可桢故居里“求是”的校训交相辉映,让我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鲜活的理解:严谨求实是底色,家国情怀是灵魂,而这两者,正是支撑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抵御诱惑、攻坚克难的根本。
在浙江星柯光电、振德医疗等企业的调研中,我看到了科技与产业碰撞的火花。星柯光电在精密制造领域的 “十年磨一剑”,振德医疗从传统纺织到高端医疗耗材的转型,都印证了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扎根产业土壤” 的道理。与企业研发负责人交流时,他们提到 “最缺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术”,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实验室的一项关于无创血糖监测的技术,此前一直停留在样机阶段,这次调研后,我当即与振德医疗的团队约定,后续将共同开展临床需求调研,调整技术参数以适配基层医疗场景 —— 这正是研修活动倡导的 “产业精准赋能” 的生动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深刻内涵。
冯建荣先生关于 “绍兴的创新文化” 讲座,从浙江先民的四大发明讲到当代的创新实践,让我明白任何领域的突破都离不开文化根脉的滋养。生物医学工程何尝不是如此?从《黄帝内经》的 “治未病” 理念,到今天的精准医学;从传统针灸的经络理论,到现代神经接口技术,我们的创新始终站在历史的肩膀上。这种文化认同,让我更加坚定了在传承中创新的方向 —— 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基于中医经络理论的电刺激康复设备,就是希望将传统医学智慧与现代工程技术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之路。
与春晖中学学生的 “师徒” 结对,是此次研修的意外之喜。当看到孩子们眼中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作为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的受益者,我深知 “传帮带” 的意义。返程前,我给孩子们留下了实验室的联系方式,承诺会定期开展线上科普讲座,或许这些点滴行动,就能在他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 这正是科学家精神传承的最好方式,也是我们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担当。
五天的研修转瞬即逝,但它在我心中种下的种子却已开始生根发芽。从红色教育中汲取的初心使命,从国情研修中明晰的方向定位,从调研实践中获得的转化思路,从绍兴文化中感悟的创新智慧,都将成为我未来科研道路上的精神养分。作为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青年研究者,我将带着这份收获,把个人理想融入健康中国的战略大局,让科研成果更贴近临床、更惠及民生,不辜负 “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的培养,不辜负科协组织搭建的平台,更不辜负这个鼓励创新、呼唤担当的伟大时代。绍兴一行,不仅是一次国情研修,更是一场人生的 “充电”,让我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
国之所需,吾之所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本次“领航计划”国情研修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它让我更加坚定:要把个人科研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生物医学工程这一充满希望的领域深耕不辍,为攻克重大疾病防治难题、推动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创新贡献全部力量。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我们青年科技人才必将以开拓创新的锐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引领未来的志气,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精彩华章!
1 共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