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医疗
本文为2017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远程医疗》的修订版本
一、远程医疗实例
2014年1月7日,贵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科,一位13岁病儿昏迷数日,生命危在旦夕。远在北京301的重症医学科专家通过ICU云平台,实时进行远程医疗,专家可以通过自己手上的iPad能够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参数(血压、血氧、心率、血常规、出入量、肾功能等),就像自己在病床边一样,能够获得必要的诊断信息,及时下达正确的治疗意见,指导贵州的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治疗。16个小时以后,患儿开始苏醒。患儿被救活,预后很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远程医疗,把北京的专家送到边远地区。
2019年1月,中国一名外科医生在福建省利用5G网络,操控50公里以外一个偏远地区的机械臂进行手术,成功为50公里外实验动物进行远程肝小叶切除手术。这是见诸报道的“世界首例5G远程外科手术测试”。
2019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利用5G技术同时远程操控两台机器人,成功为山东烟台山医院和浙江嘉兴市二院的两个脊椎骨折病人同时手术。这是”全球首例多中心5G远程手术”。
2020年初,疫情期间,位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国家远程医疗中心,隔空问诊,助力新冠疫情防控,全省所有的重症病人都能通过该系统得到省级专家的及时会诊,有效支撑了河南省在防疫期间的统一调度、远程会诊、方案共享、救治指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内蒙古自治区远程医疗中心开启高速运转模式,每天与全区各定点医院进行视频连线,逐一对新冠肺炎的确诊和疑似患者进行远程会诊,一场场生命接力在这里紧张进行。湖南卫生健康系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有效利用专家资源,借助互联网+医疗,通过专家组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远程指导,为有力抗击疫情、提升救治效率搭建了一条“空中生命线”。
2020年3月4日,同济医院专家们通过远程视频,向意大利尼瓜尔达医院专家分享救治经验,远程视频连线 中意两国专家共享新冠肺炎救治经验。
3月27日,贵州省新冠肺炎疫情监测管控救治组专家团队在省人民医院远程会议中心,与摩洛哥卫生部、卡萨布兰卡医科教学和诊疗中心专家举行远程视频会议,双方就新冠肺炎疫情监测防治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5月7日,江苏省人民医院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多位专家,通过远程视频系统,与埃及大学最高委员会秘书长侯塞姆·贾法尔以及当地三家新冠肺炎诊疗定点医院近30位同行专家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问题进行在线交流,分享新冠肺炎患者诊疗和救治经验。
技术的进步,把远程医疗所有的想象都变为现实;而疫情的发生,又推动远程医疗加速应用发展。
二、基本概念
远程医疗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术语,它的字面意思是“远距离治病“。借鉴世界卫生组织的广义描述,我们可以定义:“远程医疗是通过运用现代通信技术,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低成本高效率地交换有效信息、共享优质医疗资源,由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提供远距离医学服务(诊断、治疗疾病和损伤、预防、科研和评估、以及继续教育),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改善群众看病就医途径,降低医疗及相关费用、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一项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远程医疗有四个关系密切的要素:
(1) 目的是提供临床支持;
(2) 旨在克服地理位置的障碍,把不在同一地点的使用者连接起来;
(3) 应用不同的信息和通信技术;
(4) 目标在于提高卫生健康服务。
远程医疗带来的益处有很多:
(1) 提高医疗资源的可获取性:在我国,很多优秀的医生集中在大中城市,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偏远地区的百姓也有可能获得大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提高我国城乡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2) 降低成本:远程医疗能够实现更好的慢病管理、共享优秀医疗专家、减少看病旅行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从而减低医疗服务成本;
(3) 提高质量:在一些特别科室,如重症监护科(ICU),远程医疗能够提供超级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质量;
(4) 患者需求: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可以有机会不必长途旅行就获得医疗服务,能够找到最好的专家提供服务。
三、远程医疗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飞速发展
人类对于远程医疗的期望和设想由来已久,可见报道的是1924年,人们期望通过无线电信号实现“收音机医生-The Radio Doctor”。
最早的远程医疗应用是对于宇航员的生命参数进行监控,在60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把一些生命参数传感设备装在宇航员身上,把信号传回给地球,随时监控宇航员的生命状态。
到了70年代,NASA利用这项技术开始试验在地球上,把偏远地区人群的医疗信息传递到远端大城市医生的跟前。此后,随着医疗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成为一个普及的医疗服务手段。
而在我国,从1990年代开始,就在尝试远程医疗,比较早期的是医学影像的远程阅片(即把患者的数字化影像,如CT、磁共振、数字X线照片等通过网络传送到专家的计算机上,专家在远程进行阅片,给出诊断意见)。那个时候的网络带宽(即网络速度)非常低,因此不能够实现实时交互,只能够以比较慢的速度进行点对点的远程传输。很多的应用都是顶级医院与有一定条件的基层医院之间进行。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步实现视频交互,即能够通过计算机视频让医生和患者进行交流。包括能够把一些诊断报告通过摄像上传,实现一些基本的会诊。
近十年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医疗也随之迅速发展。
首先是网络速度的发展,使得高速无压缩影像传输成为现实,远程医学影像、数字胶片、乃至放射科托管服务、远程手术计划等不同类型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很快发展起来。
进而无线通信技术(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在有无线信号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一些远程的医疗服务沟通和咨询,这也包括了手机看片、远程语音医疗咨询服务。
无线通信的带宽、速度发展,应用程序发展,如微信等的出现,使得很多远程服务更为便捷,有些专家,只需要对方发过来一些情况介绍,就可以提供远程咨询服务。
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成熟、云平台概念的完善,使得基于云的远程医疗服务成为必然。
最为值得赞叹的就是5G技术的发展,正如本文开篇举例,使得远程手术成为可能。因为远程手术有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信号传输的速度要快,要保证实时,也就是远程手术现场的动作和医生自身的动作没有时延,医生看到的与远程手术现场发生的没有时延。以前通信系统的速度不是足够快的时候,医生通过视频看到的景象与远程现场发生的场景之间存在时差,如果手术现场那边动作已经做了,医生这边看到的还是前几秒的情景,就有可能错误地操作,有极大风险。5G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特征,5G网络下载速率可达10Gbps/s,超过了4G网络的100倍,从4G到5G的演变就像从绿皮火车到高铁的跨越,传输时延缩短到毫秒级,超过了人类反应可以感知的范围,保证医生看到的与远程手术现场发生的没有时延,医生的“眼”与“手”之间没有时延,保证手术过程中,医生“眼到手到,手到眼到”。
四、远程医疗与相关技术发展
远程医疗需要、也促进和带动了很多基础技术的发展。
4.1 通信技术、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云
如我们以移动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影响为例,可以看出,通信技术是远程医疗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发展引擎。如果说通信技术是建设高速公路的基础水泥石块的话,互联网技术则是建成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而远程医疗等服务则是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把社会医疗服务资源有效地输送分配,造福百姓。
远程医疗是医疗信息化发展和其他相关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医疗信息化包括院内部分(医院信息化)和院外部分(远程医疗)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院外部分出现了很多“互联网+”的应用,譬如问诊、挂号、咨询等周边服务,被称为“轻问诊”服务。但是,医疗的本质还是诊断和治疗,需要能够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因此,基于医院内部核心业务的“医疗+互联网”的扩展模式更具有实际意义,我们称之为“重医疗”模式,如进行远程的重症监护、远程急诊等。从这个角度来看,远程医疗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并不矛盾,近来的技术和应用发展可以把远程医疗看做医院信息化的延伸。远程医疗将有助于打破医院的院墙壁垒,使得医生的才华和服务能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最早的远程医疗是点对点的服务模式,就像打电话一样,服务提供方和被提供方通过计算机网络联通以后,只能两者之间一对一沟通,数据存储、沟通效率都需要改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web(浏览器)模式的远程医疗技术构架开始出现并逐渐成熟,可以支持多方协同,就像电话会议模式,不同的专家、患者可以同时上线,共同看到讨论的界面,一个专家在画面上指指点点,所有人都同时看到,所有人都有机会表达意见和讨论。这种基于互联网构架的协同模式今天已经很常见了,但十五年前,却是多少医生梦寐以求而难以实现的。可见技术进步的魅力以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
在近五年,云计算的发展给远程医疗注入了新的活力,数据存储在云端,分布式云计算带来了更大的便利。我们可以把数据存在专业第三方的云服务器,存储能力大大提高,存储成本大大降低,极大推进了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的发展。因为专业的分布式计算,我们可以有一个数据存储云,一个算法运算云,一个业务流程云,等等,再有机地把各个云结合起来。这样,不同的技术团队各司其职,又可以互相配合,分工协作,运算速度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也大大提高。
4.2 大数据、区块链
这两年,大数据又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远程医疗也进一步站在大数据的平台之上。在 2001 年左右,Gartner 就大数据提出了如下定义(目前仍是关于大数据的权威解释):大数据指高速 (Velocity) 涌现的大量 (Volume) 的多样化 (Variety) 数据。大数据能帮助我们解决以往非常棘手的业务难题。
以远程医疗云平台的构架,互联网模式的服务,远程医疗系统可以形成不同目的的大数据平台,譬如专业的电子病历大数据,电子健康档案等。进一步,对于大数据的处理、数据挖掘、认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如新的诊疗方法)、对于流行病进行预测,等。
结合基因检测技术,我们可以把不同的临床检测信息、诊断结果、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与各种特异的基因片断结合起来,实现针对基因的精准医疗(有些专家建议叫“精确医疗”)。更为有意义的是,通过长期记录每个人个体的生命健康相关参数,适当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针对个体的健康状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预测,从而真正做到“个体化医疗保健服务”,实现健康管理,而不是被动的“有病治疗”,即通过日常行为干预、包括饮食、生活习惯、工作压力调整、心理干预等手段,预防疾病状态的发生,保持人的健康状态,实现“全民健康”,这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远程医疗的隐私性、质量可控性以及服务的协同方面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区块链是一个信息技术领域的术语。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于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基于这些特征,区块链技术奠定了坚实的“信任”基础,创造了可靠的“合作”机制,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区块链可以让医生共享数据,让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有效长期保存,在可以保持隐私的情况下授权共享,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完全记录诊疗过程,对于医学研究、教育甚至对于医疗纠纷都可以成为可信的客观证据。这在远程医疗服务模式下,具有很重要的应用意义。
4.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都是医生手术的辅助机器人,通过内窥镜、个钟视频手段、操纵杆的力放大作用、距离放大(缩小)作用、更多自由度的机械臂等机器特有优势,帮助医生以更高的精度完成更为高难的手术。主刀医生坐在控制台中,位于手术室无菌区之外,使用双手(通过操作两个主控制器)及脚(通过脚踏板)来控制器械和一个三维高清内窥镜。正如在立体目镜中看到的那样,手术器械尖端与外科医生的双手同步运动。远程机器人的应用是远程医疗的一个高级境界,因为只有个方面技术技术发展到足够的水平,侧有可能实现远程机器人手术。本文开篇就给出了几个例子。
而人工智能,也必将成为远程医疗实现下一个重大跨越发展的重要技术。一方面是对于已有知识的总结应用。包括已有的诊疗规则、规范,医生的最佳实践,权威医生的经典案例等,包括普通医生的成功方法,都可以整理成为知识,通过规则引擎,应用于远程医疗服务,帮助异地的医生,甚至患者自己,可以上传有关生理信息,获得人工智能自动诊断建议。目前常见的是把一些循证医学的统计指标设定为预警值,进行自动化提醒报警。正在进行的有把国家整理的一些临床指南、临床路径、用药指南做到远程医疗信息系统中去,实现一定的智能化辅助诊断工作。正在发展并且在不远的将来可以应用的,就是大数据认知技术的发展,一生的宝贵经验、新的诊疗规则、新发掘的健康状态预警参数都会出现,应用于远程医疗系统,可以提供基于认知科学的智能诊断服务。
同时,因为大数据的生成,可以通过深度学习,获得大量的人类以前没有能够获取的诊疗知识,特别是个体化服务,从而能够形成知识,应用于远程医疗服务。
4.3数字化装备、控制技术 、可穿戴设备
能够进行远程医疗的一个前提就是具备成熟的数字化医疗装备。譬如有了CT机,才有可能把数字化的断层照片传输给远端的医生;譬如内窥镜,因为已经实现数字化内窥镜,才使得远端的医生能够操作的时候看到患者体内的状态;譬如心电图,最早的心电图输出的是模拟信号,现在都被数字化了,而正因为有了数字心电图,医生在远程才有可能实时看到患者的状态。
同样的,对于远程控制,如远程手术等,成熟的控制技术就非常重要。譬如机械臂,能够灵活地在医生的控制下做出各种动作;譬如输液泵,能够控制输液的速度并及时反馈输液的信息。
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也是远程医疗发展的有力支撑。譬如已经商业化的苹果iwatch(以及华为等厂商生产的健康手表)可以获取、记录、传输个体的心率、心电、运动习惯等各方面数据,可以实现远
程健康监控;譬如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可以一件衣服获取孕妇胎儿的心电,实时传输,用于远程胎儿监护;特别是针对居家养老的社会现实,老年人体位监控的装置也不断推出,用于对于居家老人健康起居状态的远程服务。近期,国内、国际都有机构发布专利和研究成果,开发出了可使用印刷工艺制造的“柔性体温计(ultra-thin thermometer)”, 体温计非常柔软,可以像创可贴一样贴在皮肤上使用,只需将它粘贴或包裹在待测物体周围,就可以监测其温度的微小波动。更为重要的是,据此衍生出来的应用,进行连续体温记录,对于医院急诊、急救、重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家庭,开发出来了一款可以24小时贴在婴儿身上,父母通过手机APP可以持续记录、观察婴儿的体温,并且具有报警等功能。
4.4、 互联互通标准
对于任何一种数字化技术,互联互通标准是一个必须建立的发展基础。1990年代医疗影像设备发展迅速,而医学影像的传输和存储标准就应运而生,从DICOM1.0,到DICOM3.0,(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各个原始厂商在图像存储和传输标准上达成一致。DICOM被广泛应用于放射医疗,心血管成像以及放射诊疗诊断设备(X射线,CT,核磁共振,超声等),给放射学实践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得全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得以实现。也促进了远程医学影像的应用和发展。
同期,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传输的协议HL7(HL7 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ealth Level 7))也发展起来,用于卫生信息传输,允许各个医疗机构在异构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HL7的主要应用领域是HIS/RIS,涉及到病房和病人信息管理、化验系统、药房系统、放射系统、收费系统等各个方面。
之后,在2000年代,IHE (Integrating the Healthcare Enterprise)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如 DICOM 和 HL7基础上发展起来。IHE 更像是一个设计蓝图,确定各个医疗设备、医疗保健信息系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工作流程,通过严密的技术框架的文档性描述,提出、确定和介绍集成的工作流程模式(Integration Profile),并通过 Connectathon 进行测试验证,保证卫生保健各个参与的环节以及过程都能够具有很好的互联性和协同工作能力(互动性)。
针对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都有一系列相应的国际、国内标准,这就像手机的通信标准一样,不管是哪一家厂商的手机、不管是用的哪一个服务供应商(不管是联通还是移动),我们的数据、信息都可以互联互通,是想共享和服务。
五、有价值的远程医疗服务
5.1、 远程医疗主要能够传输的临床信息
远程医疗可以传递的信息包括:
1.电生理信号:如心电、脑电、肌电等。
2.医学影像:如X线影像、CT图像、磁共振、超声等。
3.常规检验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4.医生、患者视频。
5.医嘱等
5.2、 远程医疗不仅仅是远程视频
在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早期,囿于当时的条件限制,远程视频被认为是远程医疗,这在当时的确解决了很多问题,主要是通问诊的信息交流。但是,我们知道,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是临床信息,包括化验单(验血、验尿、验粪便),包括影像学检查(X线照片、CT照片、磁共振照片、超声检查),包括常规电生理检查(心电图、脑电图等),而一般不是靠观察患者的面部状态(除了一些创伤、外科的检查)。因此,目前远程视频可以作为一个基本辅助配置(其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譬如今天大家的手机都可以实现远程视频交流),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获取和传输医疗临床信息。
5.3、 远程医疗最有价值的临床科室
随着应用的进步,远程专科应用具有更为实际的价值。目前具备远程医疗意义的专科包括:远程放射科、远程查房、远程急诊、远程重症监护、远程手术计划、远程心理健康、远程慢病管理、远程疼痛管理。
根据当前的技术现状以及社会需求,最能够带来社会价值的临床科室包括:
5.3.1. 医学影像科远程医疗:
主要通过获取、传送医学影像信息(如CT、磁共振、数字X线等),使得远端的医生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数字化终端(如iPad、手机等)可以看到患者的医学影像,进行诊断和治疗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医生的显示终端之一,iPad专门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可以作为诊断用显示终端。
随着医学影像检查设备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在日常诊断过程中各类影像检查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医学影像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影像数据量已经占到整个医院业务数据量的80%以上,医疗诊断对于影像学诊断的要求越来越多。
同时,医学影像的远程会诊、远程阅片、辅助其它临床远程诊疗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具备完全的可操作性,因此成为远程医疗的先锋应用。影像学诊断从科室、医院逐渐向外延伸,走向区域。区域远程影像学的出现,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医疗信息共享和医疗行为对平衡医疗资源、缓解“看病难 ”问题等均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远程放射学、远程医学影像诊断、已经开展的非常普遍,并且衍生出放射科托管、影像存储云、影像分析云、影像3D重建云等丰富多彩的服务技术形态。在商业模式上,多地都在进行区域远程放射学的尝试,探索适合自己的区域影像远程服务模式。
5.3.2. 重症监护科远程医疗
远程重症监护的远程服务更具有抢救生命的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性。重症监护室(ICU)一般都是生命状态处于危机状态的患者治疗的地方,因为是重症,其需要的帮助就更为迫切,尤其偏远地区的医院,往往医生缺乏足够的经验对患者的状态进行判断和诊疗。同时,因为是重症,患者的状态瞬息万变,需要对于患者的实时状态进行监控。也恰恰是因为重症监护室,因此需要采集患者更多的生命体征,所采用的医疗设备、获取的生命参数更为全面、实时,因此,也更具备远程传输的基础,可以把患者的生命参数实时传送到远方。
重症监护科室(ICU-Intensive Care Unit)是一个临床数据最为集中的科室。重症科室的医生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实时观察患者的各个系统的状态,各个重要生命指征的平衡状态,譬如血液动力学系统,需要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血氧等等临床信息,譬如液体平衡、出入量平衡,需要定量观察患者的输入液体量和排除液体量,患者的食物摄取和排泄量,随时给药,确定给药时间,观察给药前后的状态,及时调整,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文开始的抢救贵州13岁小孩的生命过程中,解放军301医院重症监护医学专家就是通过观察这些生命参数及时确定用药时间、调整用药量,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包括大数据研究,相比一般临床数据库,重症监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数据库更能体现出临床数据分析的价值。ICU病人需要采集的了临床数据很多,而且数据记录比较全面,还包括了时间信息,并且通常会接受很多治疗和干预,这些治疗和干预的效 果需要客观数据的进一步验证,而实际过程中,支持 或者反对某项治疗方法的高质量的临床数据却非常缺乏。目前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生理学实验室以及贝斯以色列迪康医学中心(BIDMC)构建的多参数智能重症监护数据库(Multiparameter Intelligent Monitoring in Intensive Care II:MIMIC-II)。该数据库经过多个学科10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被成功应用于ICU临床数据挖掘的多个研究领域。目的是为了发展和评价先进的ICU病人监护系统,以提高ICU临床决策支持的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该数据库包含临床数据库(clinical database)和生理波形数据库(physiological waveform database)两大部分。
5.3.3. 急诊科远程医疗
远程急诊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最为威胁我国人口生命的疾病目前包括心梗、脑梗、创伤,而这些疾病的患者进入医院大部分都是通过急诊科(这本身也是我国个体健康管理可以加强的地方),因为这些疾病常规体检发现不了,日常监控不够有力,一般人发病都是危机状态,被送到急诊科,抢救生命之后,再转入重症监护科(ICU),再转入普通专科(如心血管科室、脑神经科室等)。譬如有一位男士,50岁,身壮如牛,平时经常锻炼,没想到有一日突然胸痛,幸亏他具有危机意识,及时拨打120,被急救车送到医院急诊,发现几个心血管都有90%的堵塞,非常危险,立刻放入心脏支架,挽救了生命,很快康复,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
因为如此,急诊科及时处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对于心梗、脑梗(中风)患者发病的时候,真是时间就是生命,早30分钟,患者可能得救,可能完全康复没有后遗症,晚30分钟,患者的生命就又可能无法挽回,或者即使挽回也有可能产生后遗症,给个人生活、家庭、社会都带来极大的困难和负担。
实际生活中,各个地区的条件不一样,有些地区缺乏本地急诊急救力量。目前有企业推出区域急诊协同云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个远程急诊服务系统。急诊分诊工作站(一套急诊科分诊系统,通过常规生命参数采集装置,能够获取患者的血压、血氧、心率、心电乃至脑电等信息,该系统可以把获取的信息实时记录并传送回医院,同时进行一些自动分诊工作,根据卫生部标准和大量临床数据挖掘的知识,对患者状态进行分诊)。在该系统基础之上,把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 -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集成进去。该CDSS系统把国家卫计委急诊质控标准做成一个过程控制系统,给出临床路径(医生针对该类患者每一步应该做什么样的检查或者抢救、治疗动作),配以医生经验积累(包括从临床大数据中挖掘出来的医生知识),对患者的紧急救治进行指导。使得一线的医生也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包括这种智能分诊急救工作站可以应用于救护车。当患者被放到120急救车上后,各类生命监护设备即可开始工作,患者的生命参数实时传送到后方的医院,医院的医生可以指导在车上的抢救,同时,可以对患者状态进行判断,准备手术间、ICU室,等患者一到,立刻开始抢救,赢得时间,赢得生命。
更为有意义的是,对于心梗、脑梗等急重症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快速判断患者状态,而有时候,最近的大医院可能需要1个小时,这种情况下,最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不是送到具有专科能力的大医院,而是就近找到有资质的医生,在具有专科能力的大医院的医生远程指导之下,进行紧急救治,缓解病情,赢得时间进行转诊或者等待专业医生前来救援。
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通过信息透明、实时和公开,致力促成合理的价值链。发挥城市急救中心在应急救援体系中应有的核心协调作用,通过互联网和IT技术,建立开放、务实的文化,鼓励多方参与,打造自我完善的应急救援生态系统。针对诊疗和转运过程中的风险,提供大数据的实时处理和预警能力。不仅提高急救成功率,还为社区和院内的快速反应小组(RRT),提供了管理潜在急重症患者的能力
5.3、 远程康复
根据美国神经病协会的定义,“远程康复(telerehabilitation)是神经系统疾病病患个体功能的恢复。这一过程涉及多个学科,旨在减少功能的障碍和残疾,最终提高神经系统疾病病患的生活质量。”促使活动受限患者在治疗后期,不需要去医院就能得到临床医生指导的一种经济有效的功能恢复方式。坐落美国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套远程脑卒中(俗称中风)后遗症康复锻炼系统,他们开发了一套锻炼软件,通过互联网远程下载,利用市面上可以购买得到的游戏机(譬如XBOX),康复患者控制游戏机手柄,中风患者在患病后有些患者出现运动障碍,譬如手臂无力、腿脚无力等,需要重新学习、锻炼,恢复运动机能。现实生活中有些患者具有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的条件,但是这样的康复资源太有限,而且,成本也会很高;有些患者具有较强的意识和意志,或者在家人帮助推动下,坚持及时持续的康复,都很大程度恢复了运动机能。有些人甚至都看不出后遗症。但是这对于患者的毅力以及家人的时间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华盛顿大学开发的这套远程康复系统,让患者通过控制手柄来玩游戏,如打乒乓球、篮球、台球、高尔夫、飞盘等,患者刚开始肌肉力量缺乏,动作缓慢、幅度微弱,系统能够把整个游戏的节奏放缓到患者匹配的状态,把患者微弱的运动幅度和力量放大,使得患者在虚拟环境中的状态如正常人,正向激励和刺激患者坚持康复,最终达到康复的最好状态。
5.4、 健康管理和居家养老
个人健康服务和养老健康服务成为重要的社会需求,基于云的远程医疗将大量应用于个人健康和养老健康服务,建立个体的健康数据,长期连续监控个体健康信息,提供健康预警、健康提示、用药跟踪、心理健康关怀、疼痛管理等健康、慢病、养老管理服务。
基于云的互联网远程医疗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分析算法,可以对于群体的健康状态、健康预测监控,以及针对个体提供精准医疗服务,实时预测个体健康状况, 给出智能提示、预警、教育等。
5.5、 远程手术
机器人技术的成熟,网络通信技术的稳定性提高,使得远程手术机器人正在成为现实。5G远程手术就是典型成功例子。
5.6、 院后康复
曾经有一个心梗患者,放置心脏支架后出院,头几个月很好,但是几个月以后,患者感觉不好,回到医院,发现又出现梗塞现象,了解下来,心脏支架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而这位患者自己感觉状态不错,就停止用药,结果出现了问题。
还有其它一些患者,如一般手术患者,一般治疗患者,在出院回家以后,需要跟踪一段时间状态。
针对这样一些情况,可以把一些常规医疗监测装置形成一个组合,配合患者的疾病,由患者出院后带回家,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通过网络床送回医院主治大夫计算机或者手机上,大夫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记录患者状态,提供医疗建议,保证患者康复。
5.7、 其它
远程医疗的应用场景很多。
还譬如远程疼痛管理。对于肿瘤患者,疼痛是生命质量的一个挑战之一。有些患者回家治疗。而对于疼痛的状态、等级以及如何给以正确及时的干预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远程疼痛管理在这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
还有远程病理学。与远程影像学一样,患者的病理学切片可以通过通信技术传递到远方,请专家进行诊断。
还有远程心理学,远程灾难救助,等等,远程医疗越来越成熟,应用越来越广泛,必将给人类的医疗卫生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六 展望
当今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医疗方兴未艾,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远程医疗,能够同时实现数据中心服务(所有的数据分布存贮、集中管理)、远程医疗服务(端到端地从一个医疗服务机构到服务对象,即我们今天一般认为的远程医疗服务)、多点交互(即多个医生可以通过云平台共享数据和屏幕,讨论案例,实现远程会诊)、以及远程控制、远程手术、远程治疗。进而,随着政策的放开,执业医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拎包入住开业,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通过云平台协同,形成一个没有院墙的虚拟医院。
1 共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