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

新知新觉:医工深度融合 驱动医疗创新转化——专家有话说!

2020-12-30 20:23:54 来源:
分享:

医学创新,一头连着临床,一头连着工业生产。就医学发展而言,理念革新通常需要技术工具的支撑,也需要创新的引领。受限于我国医研企融合发展的程度,以及目前我国精密工业发展水平、我国临床医生医学创新理念成果转化速度和概率,还受到很多制约。医工结合以医学为基础,以工学为手段,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极大的推动了医疗水平发展。

 

2020年岁末的北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暨创新医疗峰会”在北京盛大召开,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任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疗器械咨询工作委员会主办、贝隆创新和医触创想承办、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支持的大会分论坛“医工结合,融汇创新——心血管创新论坛”,圆满举办。

 

本论坛由林展翼教授、张文总经理和舒畅主任一同主持,近四十位临床专家、高校教授、企业研发人员就国内外医疗创新趋势和热点发表讲话,百余位业界专家和企业菁英汇聚会议现场,展开了围绕医疗创新与转化的精彩讨论,同时线上近5000人次观看了论坛直播。

欧阳晨曦受胡盛寿院士委托为论坛致辞

 

 

我国医药领域亟需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

论坛开场,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欧阳晨曦教授发表了致辞。他表示,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度不足,绝大部分产品以进口为主,不重视一致性评价,难以和原研药抗衡,且在专利方面存在一定侵权问题。我国医药领域亟需通过创新来驱动发展。

 

医疗器械创新转化发展的前期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实验室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创新动力不足、医工结合紧密度不够、缺少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基地等。针对以上问题,欧阳晨曦教授指出,要依托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建立完善的创新转化体系,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屏障,同时把基础医学研究的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新药物、新器械,应用于临床诊疗中,以创新研究驱动医疗进步,切实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从而降低医疗负担。

 

医疗器械研发、质控和发展

樊瑜波教授发表演讲

 

心血管系统与力生物学之间关系密切,人体动脉系统是典型的复杂力学系统,现有的人体动脉近生理脉动流模拟技术包括:建模、仿真软件、实验系统。会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樊瑜波教授就从医工交叉到医工融合做了专题演讲。他分享了一系列模拟实验系统,并分享了小口径血管和新型血管支架两项研究,详细介绍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孙京昇发表演讲

 

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与西方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差距在哪?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临床试验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京昇在他的专题演讲中解答了这一问题。他表示,医疗器械的研发分成两部分,即功能研发和非功能研发。功能研发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内容,我国的研发人员基本集中在这些领域。非功能研发包括合规性,可靠性,易用性和批量性等内容,所谓工程化就是指的这几方面,我国医疗器械产品与西方的主要差距就在这里,这也是需要国家和产业容易忽视但真正应该加大投入的领域。

 

王春仁主任发表演讲

 

近几年,增材制造(3D打印)发展火热,虽然3D打印和传统制备技术采用化学成分相同的原材料,但由于加工技术的改变,现有的标准不适用于3D打印的医疗器械产品,因此需要制定新的标准和质量控制技术。会上,来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王春仁主任就增材制造医疗器械标准和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做了专题演讲。他介绍,国外已有3D打印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而我国3D打印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也正在制定中。同时,王春仁主任对3D打印医疗器械的相关标准和质量控制以及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享。

 

张文发表演讲

 

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是探索监管方式创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医疗器械快速转化,截止9月,全国已经有557个品种通过注册人制度获得了市场准入。会上,来自北京昌科华光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器械CDMO平台的总经理张文就北京市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和相应的CDMO平台的发展趋势做了专题演讲。他分享了国内外注册人制度进展和情况,并介绍了北京首家合同生产组织——昌科华光医疗器械CMO平台的受托生产的做法和经验。

 

创新医疗器械靠谱吗?临床医生有话说

王捷教授发表演讲

 

当前,左心室辅助泵大量应用于临床,可作为permanent device,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王捷教授介绍了临床上左心室辅助泵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他表示,左心室辅助泵在临床上主要有三种情况:Biologic Therapy、Biomechanical Therapy和Mechanical Cardiac Assistance。左心室机械性辅助可分为主动性辅助和被动性辅助,目前市场上存在多种左心室辅助泵产品,它们各有特点。此外,王捷教授还介绍了几种左心室被动性辅助泵对于心脏的功能。

 

林展翼教授发表演讲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林展翼教授回顾了全球近50年利用血管壁细胞等材料,体外构建血管组织的各种研究方法。林展翼教授重点介绍了耶鲁大学Laura E. Niklason教授团队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思路,并结合Niklason教授今年十月份在 Science 所发表的综述,对未来生物工程人工血管所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林展翼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团队搭建的研究平台及多项医工结合的研究工作。

 

舒畅主任发表演讲

 

当前,裙边支架已经在临床中开始试用,其表现究竟如何?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舒畅主任从外科医生的角度出发,以4个不同的病例介绍了裙边支架在临床上的各种表现。并详细介绍了裙边支架的研发过程,包括裙边支架的设计理念、Longuette主动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设计特点、LonguetteTM主动脉分支覆膜支架系统(裙边支架)临床试验及结果数据分析。

 

邓旭亮教授发表演讲

 

北大口腔医院副院长邓旭亮介绍了材料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并提出了对于医学材料微环境设计的看法。在他看来,植入修复材料在成分、结构和力学性能仿生的基础上,可能还需要考虑其它的一些因素。“材料磁电微环境可以调控干细胞分化和功能;微纳尺度动态微环境可以促进间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手性材料可以用于干细胞功能调控,左旋纤维促进成骨,优选纤维促进成脂;因此,在材料微环境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综合影响。”

 

张鑫主任发表演讲

 

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针对心肺功能的监测手段已日臻完善,但是手术过程停循环、大麻醉等诱发血栓脱落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尚缺乏有效监测。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张鑫主任在会上发言表示,当前,临床急需便捷、方便与实时的脑氧监护。通过近红外光谱,基于脑部组织结构和光学特性,实现的无创脑血氧监护技术能够实现脑血氧实时、精确监测,并根据变化及时报警,提醒医护人员关注患者脑氧,并采取相应措施,这或将显著减少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并发症。

 

敖强主任发表演讲

 

四川大学医疗器械监管研究院敖强主任主要针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两种需求,介绍了两种神经修复产品的研发过程。其一是神经修复膜,源于猪的脱细胞神经基质,优势在于:①发挥物理屏障作用,防止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②可以包绕神经吻合口,减少神经生长因子流失;③神经细胞外基质可为施万细胞的增殖和神经再生提供营养支持。另外一种产品是采用独创的技术手段构建多通道异体或异种神经,减少了脱细胞过程对组织结构和成分的破坏,优化了引导神经再生的支架结构,使之成为临床桥接神经缺损的更加合理可行的产品。

 

杨柯主任发表演讲

 

与植入物相关的感染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杨柯主任团队利用铜(Cu)离子的强烈杀菌功能,在现有医用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基础上,通过添加适量Cu元素,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系列抗菌医用金属(不锈钢、钛合金、钴合金),为降低植入物相关感染的发生风险提供了材料解决方案。杨柯主任表示,不久的将来,我国多种抗菌金属医疗器械产品将会在国际上首先上市。

 

创新医疗器械的机遇与挑战

 

程智广副总裁发表演讲

 

目前我国心衰治疗现状严峻,而治疗手段十分有限。论坛支持单位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程智广在发表专题演讲时表示,作为企业,在引进先进质量管理体系的同时,要对国外成熟的临床管理体系充分消化吸收,并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合理优化。企业既要提供优质产品,又要提供医工结合的技术支持,以及有针对性的临床解决方案。

 

刘青董事长发表演讲

 

传统的逐层叠加的3D打印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制备多孔管状支架时需要采用支撑材料,生产效率低,不适合打印管状多孔支架。北京阿迈特医疗器械公司董事长刘青介绍,3D多轴精密打印专利技术是北京阿迈特公司拥有的快速打印多孔管状支架的平台技术。采用这一技术,阿迈特研发出了全降解冠脉血管支架和全降解外周血管支架。其中全降解冠脉血管支架已进入临床试验。全降解外周血管支架也已完成了临床前的研究。

 

万怡灶院长发表演讲

 

目前每年有数百万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血管移植手术,但由于内膜增生和血栓等问题,小直径血管移植物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华东交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万怡灶院长表示,从模拟天然血管的形态和功能出发,通过静电纺丝、原位生物合成及表面化学接枝相结合的手段获得了具有微纳纤维结构的肝素化仿生小口径血管支架,可以促进细胞内皮化,并减少血小板黏附,从而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小直径血管移植物。

 

张杰主任发表演讲

 

气道腔内病变的消融技术是呼吸介入最常用及最基本的技术,呼吸介入医师应充分了解各种消融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合理运用这些消融技术。会上,北京天坛医院呼吸内科张杰主任从呼吸领域的创新工作出发,介绍了目前可用于气道腔内病变的热消融技术、其他新型低温等离子技术及其设备,都存在优势与不足之处。他表示,新型消融技术仍在不断的研究中,相信不久的将来,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消融技术会出现在临床应用中。

 

欧阳晨曦发表演讲

 

会议的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欧阳晨曦分享了NO缓释涂层人工血管的研发现状以及NO缓释功能高分子材料在人工血管的应用。他向大家介绍了NO材料背景和制备NO缓释功能的静电纺血管,并从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对NO缓释功能的血管进行详细说明,同时通过NO缓释功能血管的动物实验展示了研发的成果。

 

几十年沧桑巨变,对于我国医疗创新技术发展而言,是一代代医疗从业者者从无到有的砥砺前行、从弱到强的锐意进取。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大会年会是一个医工交叉融合的大舞台,在产学研用融合中持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工结合 融汇创新 心血管创新论坛”在与会专家的热情讨论声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更将大会年会学术交流的规格和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是生物医学工程界的一次创新盛会,也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年会的一个璀璨的亮点。

 

1 共 1页 

  • 京ICP备10213657号 京公网安备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