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动态

分会动态

2024 律动前沿——房颤指南巡讲暨房颤手术技能规范系列学术活动启动会圆满召开

2024-05-16 18:09:22 来源:
分享:

 

20244月21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主办的2024《律动前沿——房颤指南巡讲暨房颤手术技能规范》系列学术活动启动会“天府之国”成都圆满召开。来自全国的100余位电生理专家在会议现场和云端相聚,聚焦房颤介入治疗领域最新指南/共识和手术流程结合临床路径,共同探讨房颤导管消融规范诊疗流程和收治标准。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马长生教授、前任主任委员吴书林教授、主任委员蒋晨阳教授依次为大会进行致辞。为进一步推动房颤导管消融技术规范化,制定房颤介入治疗领域广泛适用的《房颤导管消融介入手术》系列团体标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邀请国内房颤领域多位权威专家共同参与的“《房颤指南巡讲暨房颤手术技能规范》系列学术活动” 项目正式启动。

    学术论坛精彩集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分享了对2023年《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的解读,指南针对“房颤类型”,“房颤卒中风险评分”,“房颤筛查”,“节律控制”以及导管消融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房颤伴心衰”、“房颤消融技术”中的应用推荐,“导管消融围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详细地阐述,明确了早期节律控制的重要意义与导管消融在节律控制中的核心地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分享了射频消融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项研究表明,导管消融治疗高龄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低年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此外,消融中采用新技术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与药物治疗相比导管消融有效降低PsAF的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教授、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邹操教授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王云鹤教授探讨了左心房大小对导管消融效果的影响。

问题1:左心房直径超过多少会影响医生的收治信心?如何鉴别左房基质?

左心房直径并不是判断是否可以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绝对因素。对于>55 mm的患者,如果左心房功能良好、纤维化程度不是很高时,也可以建议其接受导管消融手术。可以通过左心房应变、MVP评分等方法评估房颤患者的左房基质。

问题2:临床中观察到高龄患者导管消融获益有哪些?行导管消融手术应该注意些什么?

在老年房颤患者中,行导管消融手术带来的最大获益是生活质量的提升。

对于这类患者,应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是否行导管消融手术。在行导管消融手术时,应重点关注并发症,必要时适当延长住院时间;采用新技术干预帮助进一步提高手术效率及安全性。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朱文青教授讲授了复发房颤的消融策略及中心经验。对于持续性房颤复发患者,选择药物治疗还是二次消融取决于患者意愿,左房基质,合并症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部分机制明确的复发患者(肺静脉或肺静脉触发灶),二次消融的效果可能要优于药物治疗。对于多次消融术后的患者,在消融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是最佳选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汝红教授与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陈石教授对两个临床实践案例进行了诊疗策略探讨。

案例1:男性患者,70岁,临床诊断持续性房颤,左房前后径56mm

本例患者,左房前后径大,房颤消融成功率相对较低。除了考虑左房前后径外,还需要根据4S原则对患者房颤情况进行系统评估。患者的整体状态,如合并症以及重要器官功能等也是影响治疗选择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与患者充分沟通可能面临的预后问题,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案例2:女性患者,85岁,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8年,EF45%,合并高血压、糖尿病

针对本例患者,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行导管消融手术,卒中预防是最重要的。如果患者合并心衰、心室率过快、药物治疗难以控制且患者及其家属有治疗意愿时,可以尝试为患者行导管消融手术。本例患者行导管消融手术时,需更加关注手术的安全性。

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讲授了房颤高质量消融手术规范流程。高质量消融手术离不开完善的术前术后管理,其中对患者病史及解剖的准确把握是前提。规范执行术前耗材准备、术中房间隔穿刺、建模、肺静脉定口、消融指数、PVI以外的消融(诱发)及消融线的验证,做到步步为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曾锐教授分享了两个超高密度标测的临床应用。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蔡衡教授分享了新型温控超高功率消融的原理介绍及相关文献证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刘强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左嵩教授针对房颤导管消融介入手术能源选择进行了探讨:临床中,射频能量仍是首选,其次是脉冲和冷冻。射频适应症的范围最大,包括合并房扑、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房颤患者。若术前伴有房性早搏,短阵房速会优选可以标测的射频消融。快速、简单、安全是消融的发展方向。在手术能源的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术者对房颤的理解和患者个体化需求。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钟敬泉教授分享了无射线电生理房颤技术的临床实践,并对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发布的全球首部三维心腔内超声共识——《心腔内超声中国专家共识(2022)》进行了解读。

最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汝红教授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蒲小波教授对临床实践案例进行了术式策略探讨。

1 共 1页 

  • 京ICP备10213657号 京公网安备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